2025年9月27日,為紀念魯迅誕辰144周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張元珂在北京魯迅博物館行政樓一層會議室作學術講座,講題為《史略、文體與經(jīng)典化——魯迅傳記寫作三題漫談》。講座由我館研究室副主任秦素銀主持。

張元珂老師首先指出,現(xiàn)代傳記作為一種獨立文體,是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并列的文類,誕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據(jù)其保守統(tǒng)計,各類魯迅傳記迄今至少已有400部,若算上回憶錄、印象記等廣義傳記,數(shù)量更為龐大。“魯迅傳”自成一部“傳記史”,在“魯迅學”中,也是一門獨立的學問。
之后,張老師介紹了魯迅傳記創(chuàng)作的歷史脈絡。魯迅傳記的書寫已有百年歷史,魯迅生前便有傳記出現(xiàn),日本學者增田涉的《魯迅傳》曾得其親自修改,李長之的《魯迅批判》是后續(xù)學者型批評家寫作魯迅傳的原點,王森然的《周樹人先生評傳》對后世文學性魯迅傳記寫作深有啟發(fā)。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學人書寫的魯迅傳,如小田岳夫的《魯迅傳》、竹內好的《魯迅》等,已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與體系性,奠定了海外魯迅傳記的基礎。
20世紀50至70年代,朱正的《魯迅傳略》以史料運用的相對精準著稱,代表了當時魯迅傳記寫作的最高水平。魯迅親人創(chuàng)作的帶有回憶錄性質的傳記,如周啟明的《魯迅的青年時代》,成為后來傳記家寫作的重要素材。80年代,魯迅傳記逐漸回歸魯迅本體,王富仁、林非以“回到魯迅”“回到‘五四’”為旗幟,秉承文化啟蒙意識;80年代末,錢理群《心靈的探尋》及林賢治《人間魯迅》成為魯迅傳從“向外拓展”到“向內轉向”的開端。90年代的“魯迅傳”寫作文體樣式繁多,普遍重視與追求文學性和可讀性,并進一步“向內轉”,聚焦魯迅的內心世界,王曉明《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是這類傳記的代表。
進入新世紀,魯迅傳記寫作呈現(xiàn)出多元化圖景:圖文并茂的“畫傳”、以魯迅與同時代名人一同著述的“魯迅+”比較體、史詩性的大魯迅傳(如張夢陽《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聚焦特定時期“斷代史”的小魯迅傳(如姜異新《究竟是青春:魯迅的留日七年(1902-1909)》)同臺競技,面向大眾的“凡俗”書寫紛紛涌現(xiàn),從不同側面豐富了魯迅傳記寫0作。“AI魯迅傳”與“片傳魯迅”的出現(xiàn)則為魯迅傳記創(chuàng)作帶來了更多可能,也對傳統(tǒng)傳記文體和文化傳播方式提出挑戰(zhàn)。新世紀的代表作品有日本學者丸尾常喜的《明暗之間:魯迅傳》,是以魯迅居住的城市為線索寫作傳記的典范之作;還有喬麗華的《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從朱安傳反觀魯迅的生命史,視角頗為獨特。
最后,張老師展望未來,期待出現(xiàn)兼具精神獨立性、完備知識結構、文學家筆法與現(xiàn)代傳記文體自覺的“偉大傳記”,以滿足涵養(yǎng)精神、啟蒙教育的深層需求。
我館副館長姜異新分享了對于魯迅傳記書寫與研究的心得,認為此次講座厘清了傳記的概念,明確了作為與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文類并列的新文體,傳記寫作應有的文體自覺。講者勾勒出多達四百余部“現(xiàn)象級”魯迅傳記景觀,梳理了八種形態(tài),擷取重點文本深入分析,展開切中肯綮的點評,以清晰的時空經(jīng)緯,貫通百年魯迅傳記書寫的脈絡傳承,呈現(xiàn)宏闊的全球視野。講者作為傳記研究專家及當代文學評論家,也為當下新媒體中碎片化的魯迅印象傳播賦予了系統(tǒng)的學術框架,并探討了AI寫作等前沿問題,上述見解對博物館的資料整合、數(shù)字賦能及學術研究均啟發(fā)諸多新思路。同時她提出,傳記研究不僅應關注文本,還應將圍繞傳主所構建的視覺敘事(如生平陳列等展覽呈現(xiàn))及其解讀機制(如講解詞、相關圖錄出版物等)納入學術考察范疇。
在互動環(huán)節(jié),多位聽眾就傳記寫作中如何處理虛構與非虛構的關系、魯迅的讀者群體、人工智能技術的局限、當今前沿傳記創(chuàng)作情況向張元珂老師提問,張老師作詳細解答,現(xiàn)場氣氛活躍,講座取得圓滿成功。
以下是講座視頻(精編版):
0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