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華——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展”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開幕
發(fā)布日期:2016-09-23 瀏覽數(shù):
2016年,是魯迅先生誕辰一百三十五周年、逝世八十周年暨北京魯迅博物館建館六十周年,為了緬懷一代文化巨人魯迅先生對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深遠影響,也為了對北京魯迅博物館成立六十年以來的文物事業(yè)進行一次概括性的系統(tǒng)梳理和集中回顧,北京魯迅博物館策劃組織了“含英咀華——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展”,此次展覽于2016年9月19日正式開幕,開幕式由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主持,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副館長何洪、黨委副書記李戰(zhàn)崎,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主任兼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主任艾多、郭沫若紀念館館長趙笑潔、老舍紀念館館長王紅英、副館長賈京云、李大釗故居業(yè)務部主任劉洋以及北京魯迅博物館部分離退休老專家及本館職工還有日本人仙臺《遠火--魯迅在仙臺》劇團全體演出人員出席了此次展覽的開幕式。
本次展覽分為“翰札”、“丹青”、“書香”和“碩果”四個部分,共計展出了一百四十件文物和二十件魯迅藏品整理研究的出版物,勾勒了北京魯迅博物館六十年來形成的以魯迅文物為核心,以近代名家手稿書札、美術作品和近現(xiàn)代書刊版本為特色、三位一體的文物收藏體系,是對六十年來藏品征集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對六十年來藏品整理研究成就的一次巡禮,是幾代魯博人對魯迅文化遺產(chǎn)不懈堅守和積極弘揚的生動呈現(xiàn)。
展覽的第一部分“翰札”,展示了魯迅和同時代人手書的條幅、信札、手稿和印鑒,此部分文物不僅在相當程度上再現(xiàn)了魯迅與同時代人的真實交往模式和心理狀態(tài),極具現(xiàn)場真實感,也非常自然地揭示出魯迅及同時代人內(nèi)在的精神氣質(zhì)。這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文物有魯迅書贈許廣平的《悼楊銓》詩幅。此詩幅作于1933年,是魯迅為悼念被暗殺的亡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干事楊銓(杏佛)而寫下的,其墨跡滄桑內(nèi)斂,上書“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酉年六月二十日作。錄應。景宋仁兄教。魯迅”字跡,整個詩幅詩句書法皆佳,是極為珍貴的魯迅手跡珍品。
展覽的第二部分“丹青”,展示了魯迅生前收藏的部分美術品和后人為了繼承魯迅美術遺產(chǎn)而創(chuàng)作的部分油畫、版畫、國畫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物當為著名書籍裝幀設計家陶元慶在1926年為魯迅所作的素描半身像,魯迅生前,極為喜愛此幅素描作品并加以收藏,以為很好地傳達了自己的精神面貌。而英年早逝的陶元慶亦為鬼才,多次為魯迅編著的書籍設計封面,其風格抽象沉郁,至今仍是中國書籍裝幀設計史上的經(jīng)典。
展覽的第三部分“書香”,展示了魯迅和同時代人生前編著的部分書籍的原始版本和部分他人贈送魯迅的珍貴簽名本書籍,從一個側(cè)面揭示出魯迅對于書籍的不俗審美傾向和與同時代人的廣泛交往經(jīng)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物,當屬魯迅與鄭振鐸選編的《北平箋譜》,此書共六冊,以收錄傳統(tǒng)箋紙圖案的方式,表達了魯迅與鄭振鐸對于中國古代木刻藝術發(fā)展史的關注和熱情,卷首附有魯迅及鄭振鐸分別所作的序言兩篇,對箋紙作為一種藝術的獨特價值和歷史地位,給予了高度評價。
展覽的第四部分“碩果”,展示了幾代魯博人對于魯迅文物的全面整理和出版推廣,層層深入,常年不息,這反過來也推動了魯迅研究和館藏文物利用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進步,也使魯迅的形象更真實豐滿地展現(xiàn)于世人之前。這其中分量最重的出版物,當屬198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魯迅手稿全集》,全集采用珂羅版彩印,線裝6函59冊,收入當時所見的全部魯迅文稿、書信、日記,在魯迅文獻出版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歷史位置。
此次展覽,將持續(xù)到2016年10月30日,它不僅僅是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面對社會公眾的一次集中展示亮相,更代表了幾代魯博人在魯迅文化遺產(chǎn)事業(yè)上的辛勤勞作和真誠付出。

含英咀華--北京魯迅博物館館藏精品展開幕

黃喬生常務副館長在開幕式上致辭

開幕式后嘉賓合影
0
+1
















